馬鈴薯早死病
發(fā)布時間:2015/5/18 14:13:10 瀏覽次數(shù):4804次
馬鈴薯早死病稱大麗輪枝菌,屬半知菌亞門真菌。菌絲無色,老熟后褐色,有分隔和分枝,大小25—215×21—69(μm)。
馬鈴薯早死病-為害癥狀
發(fā)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,從葉脈向內(nèi)黃化,后由黃變褐干枯,但不卷曲,直到全部復(fù)葉枯死,不脫落。根莖染病初癥狀不明顯,當(dāng)葉片黃化后,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,后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。塊莖染病始于臍部,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,縱切病薯可見“八”字半圓形變色環(huán)。
馬鈴薯早死病-形態(tài)特征
菌絲無色,老熟后褐色,有分隔和分枝,大小25~215×21~69(um)。分生孢子;渴冀K透明,孢子梗上每輪具2~4根小枝,大小13.7~21.4×2.3~2.7(um),每小枝上頂生1個或多個分生孢子。分生孢子長卵圓形,單胞無色,大小2.3~9.1×1.5~3.0(um),能形成微菌核。
馬鈴薯早死病-傳播途徑
馬鈴薯早死病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。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、病殘秸稈及薯塊上越冬,翌年種植帶菌的馬鈴薯即引起發(fā)病。病菌在體內(nèi)蔓延,在維管束內(nèi)繁殖,并擴展到枝葉,該病在當(dāng)年不再進行重復(fù)侵染。
馬鈴薯早死病-發(fā)病條件
病菌發(fā)育適溫19~24℃,30℃,5℃,菌絲、菌核60℃經(jīng)10分鐘致死。一般氣溫低,種薯塊傷口愈合慢,利于病菌由傷口侵入。從播種到開花,日均溫低于15℃持續(xù)時間長,發(fā)病早且重;此間氣候溫暖,雨水調(diào)和,病害明顯減輕。地勢低洼、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、灌水不當(dāng)及連作地發(fā)病重。
馬鈴薯早死病-防治方法
(1)選育抗病品種如國外的阿爾費、迪辛里、斯巴恩特、貝雷克等品種較耐病。
(2)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。
(3)播種前種薯用0.2%的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1小時。
(4)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。
(5)發(fā)病重的地區(qū)或田塊,每667m^2用50%多菌靈2kg進行土壤消毒;發(fā)病初期噴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~700倍液或50%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,此外可澆灌50%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50倍液,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.5L或用12.5%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~300倍液,每株澆灌l(xiāng)00ml。隔10天1次,灌1次或2次。
馬鈴薯早死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,如果馬鈴薯得了早死病,就影響馬鈴薯生長,如果不治療,在第二年還會得一樣的病害。以下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馬鈴薯的早死病的防治方法: (1)選育抗病品種如國外的阿爾費、迪辛里、斯巴恩特、貝雷克等品種較耐病。 (2)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。 (3)播種前種薯用0.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1小時。 (4)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...【查看詳情】
溫馨提醒:本網(wǎng)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,倡導(dǎo)誠信合作、互惠共贏!為保證您的利益,建議經(jīng)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,認(rèn)真考察公司資質(zhì)誠信及綜合實力,以免造成損失!
您留言,我回電!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(chǎn)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