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杜鵑簡介
杜鵑即杜鵑花。杜鵑花,又稱山躑躅、山石榴、映山紅,系杜鵑花科落葉灌木,落葉灌木。
二、杜鵑的分布與生長習(xí)性
杜鵑的分布:主要集中產(chǎn)地為貴州(黔西)、湖北麻城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等地。
杜鵑生長習(xí)性:喜涼爽、濕潤氣候,惡酷熱干燥。要求富含腐殖質(zhì)、疏松、濕潤及pH值在5.5~6.5之間的酸性土壤。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(yīng)性較強(qiáng),耐干旱、瘠薄,土壤pH值在7~8之間也能生長。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,生長不良。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,但不耐曝曬,夏秋應(yīng)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,并經(jīng)常以水噴灑地面。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,以春梢為主。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~20℃,氣溫超過30℃或低于5℃則生長停滯。冬季有短暫的休眠期,以后隨溫度上升,花芽逐漸膨大,一般露地栽培在3~5月開花,高海拔地區(qū)則晚至7~8月開花。北方在溫室栽培。1~2月即可開花。杜鵑花耐修剪,隱芽受刺激后極易萌發(fā),可藉此控制樹形,復(fù)壯樹體。一般在5月前進(jìn)行修剪,所發(fā)新梢,當(dāng)年均能形成花蕾,過晚則影響開花。一般立秋前后萌發(fā)的新梢,尚能木質(zhì)化。若形成新梢太晚,冬季易受凍害。
三、杜鵑的植物形態(tài)與品種
杜鵑的形態(tài):杜鵑花是落葉灌木,高2~7米;分枝一般多而纖細(xì),但也有罕見粗壯的分枝,國家5A級風(fēng)景區(qū)《百里杜鵑》保存著原始古老的杜鵑林,這里的杜鵑歷來以花朵大、花艷、樹大而著稱,隨著人們對這片原始杜鵑林的重視在2010年相繼發(fā)現(xiàn)幾株粗壯的原生杜鵑樹。此樹為2010年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,地徑92厘公分,樹共有椏枝十枝,樹高近7米,十個(gè)椏枝單個(gè)直徑平均近20公分堪稱杜鵑花。葉革質(zhì),常集生枝端,卵形、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針形,長1.5-5厘米,寬0.5-3厘米,先端短漸尖,基部楔形或?qū)捫ㄐ,邊緣微反卷,具?xì)齒,上面深綠色,疏被糙伏毛,下面淡白色,密被褐色糙伏毛,葉脈為羽狀網(wǎng)脈,中脈在上面凹陷,下面凸出;葉柄長2-6毫米,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;ㄑ柯亚蛐,鱗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,邊緣具睫毛。花2-3(-6)朵簇生枝頂;花梗長8毫來,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;花萼5深裂,裂片三角狀長卵形,長5毫米,被糙伏毛,邊緣具睫毛;花冠闊漏斗形,玫瑰色、鮮紅色或暗紅色,長3.5-4厘米,寬1.5-2厘米,裂片5,倒卵形,長2.5-3厘米,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(diǎn);雄蕊10,長約與花冠相等,花絲線狀,花藥背著藥著生,孔裂,中部以下被微柔毛;子房卵球形,10室,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,花柱伸出花冠外,無毛。蒴果卵球形,長達(dá)1厘米,密被糙伏毛;花萼宿存;ㄆ4-5月,果期6-8月。
杜鵑的品種:紫鳳朝陽系、芙蓉系(四海波系)、珊瑚系、五寶系、王冠系、冷天銀系(仙女舞系)、紫士布系(紫霞迎曉系)、錦系、火焰系及其他品系。
四、杜鵑的繁殖方法
杜鵑常用播種、扦插和嫁接法繁殖,也可行壓條和分株。